一部挽救儿童命运的电影《悲伤:婴儿期的致命危险》 – 壹念心理品牌官网
一部挽救儿童命运的电影《悲伤:婴儿期的致命危险》
2022-08-02 09:18:09


上世纪70年代,曾有一个记录婴幼儿与母亲分离前后的表现的纪录片,名字叫做:《悲伤:婴儿期的致命危险》(Grief:A Peril In Infancy)。

这些婴儿在和母亲分离之前,拥有这个年龄孩子的常态:对玩具好奇,在被大人逗着玩的时候会咯咯地笑,快乐而灵动的眼神...



同样的几位孩子,在经历与母亲的被迫分离之后,短短一周/几周后,他们仿佛完全变了模样:

“她的眼睛到处搜索,仿佛在寻找着什么,但是没有得到回应,哪怕是和蔼可亲的护工的回应也让她感到低落。最后,她绝望的哀嚎起来,这种绝望的神情很少在这个年纪的孩子中表现出来...”



“她悲伤地趴在床上,把脑袋埋在床面上,护工友好的企图引起她的兴趣。她抬起头,目光呆滞,又很快毫无兴趣地把头落在了小床上。她的木然呆滞的样子让人们想起精神病院的某些成年抑郁病人...”



这些孩子们,在与母亲(养育者)被迫分离之后,都住在了完全满足物质条件生活的医院或收容所里:那里整洁、卫生、食物充足而有营养。

但是,他们都表现出了心理状态的明显变化。

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哀号、搜索,表现的焦虑不安,他们可能会进一步绝望的哭泣,以期能得到回应。

再到后来,他们不会再流泪,任何人都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慢慢失去了对外界世界的好奇,变得呆滞而冷漠。

如果分离时间更久,超过三个月,这种漠然的,仿佛失去了所有生命力的情况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就算之后的养育环境恢复的再好,也很难改变...

纪录片中,称之为“母爱最坏的情况”。

而治疗方法是:“让妈妈尽快回到孩子身边。”

1.母爱最坏的情况

我们经常以各种方式误会着婴幼儿期的生活状态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影响。

也许有人会说:
“孩子这么小,TA什么也不记得了呀,我小的时候也都不记得了。”

 

但实际上,早年,婴幼儿期,那些早已被我们忘记的记忆、感情和体验,恰恰构成了我们未来整个人生的底色:

它影响着。我们是温暖的、还是冷漠的,是积极的、还是退缩的,是安全的、还是焦虑的,甚至说:是有生命力的,还是早已失去了“真正的生命”。

也许有人会说:
“吃饱穿暖能活下来就行呗。我小时候还没这些条件呢,不照样活得好好的。”
但实际上,母婴关系质量是比奶粉质量和衣服纯棉质量重要的多的事情。

与母亲被迫分离,但接受了收容所良好照顾条件的婴幼儿,逐渐变得绝望、漠然的,同时出现更多的发育不良和躯体问题。

然而,在条件并不是很好的监狱里面出生,却能和母亲待在一起的婴幼儿,在监狱里面的护栏上开心的爬来爬去,茁壮的成长。



而当我们去思考,母婴关系质量,思考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氛围是否和谐、母亲的回应是否及时恰当等等之时,最让我们感到担忧的、最严重的情况,就是早期的母婴分离。

在《依恋的形成》这本书里,作者称之为“母爱最坏的情况”“一生的灾难”。

2.母婴分离

给孩子带去了什么?

“一生的灾难”听起来非常严重。早期的母婴分离究竟会对一个孩子乃至他的人生带去什么影响呢?

心理学家鲍尔比曾观察了一批有着长期的婴幼儿期与母亲分离经历的少年。

他们的外在表现不尽相同,有的人乍一看热情而活泼,也有的人离经叛道,有的人学有所成,也有的人偷窃犯罪,有的人急于讨好他人... 但在长时间观察他们之后,发现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似乎都“情感缺乏”。



这是一种更深的融入生命的东西。鲍尔比说“他们甚至对任何人都没有感觉”尽管他们的外在可能由于适应社会规范而表现的截然相反,但是那些难言着的内心深处的东西,却是紧紧闭合的心门。

无论是外界的批评还是友善,仿佛都难以真正触碰到他们。

“仿佛孩子在失去母爱(离开母亲)的那一刻起,心门就彻底关闭了。”

3.麻木的面具的背后,

是痛苦与愤怒的深渊

每一个孩子,都会产生对母亲的渴望(爱意)与不满(愤怒)这两面的感觉。

在婴儿六个月之后,他渐渐可以感受到母亲这个人的存在,并与母亲建立起爱的联结。当母亲不能及时回应他的时候,(这是正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婴儿也会产生恨的感觉,有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坏妈妈”的形象。

但只要这个妈妈还在身边,还会在某些时候提供合适的回应(例如,喂奶,冲婴儿笑),孩子的“坏妈妈”形象就会得到现实的检验和修正。

他也渐渐的可以明白,那些爱的感觉和恨的感觉都源于同一个人身上,因为爱的中和,恨也变得不再那么强烈。他们感受到情感的流动,感受到了另一个“还可以”的人对自己的在意,哪怕它有时候不那么完美,但是那种与人联结乃至与这个世界联结的最初的基石已经有了。



然而,如果在婴儿六个月之后,被迫与母亲长时间分离(几周乃至几个月)。

要么是他与母亲的爱的联结还未建立起来,要么是刚刚建立起来的还比较脆弱的爱的联系,被失去母爱的恨与愤怒所摧毁——即使在母婴被迫分离之前,母亲是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如果分离的时间足够长,愤怒所带来的坏妈妈”的形象无法得到现实的修正,爱的纽带都会因为分离而断裂。

而母婴分离期间,母亲的爱的缺失是很难被陌生的医生或护工替代的——更不要说一位护工需要照顾多名婴儿的情况。

他们有多么渴望爱,就有多么愤怒乃至痛苦,于是那些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生命的基石”的东西碎掉了。他们拒人千里之外,为了保护自己,既不去体验他人的感情也远离自己的感受。冷漠背后是一种模糊的恨与敌意:我既恨“抛弃我”的母亲,也厌恶自己的生命。

4.社会应该努力

避免长期的母婴分离


上面所讲的情况看似极端,也多发于非常长期的母婴分离情况(例如,超过六个月),但是几周的母婴分离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这是为自己的人生建立基石和基础模样的重要几年。

几周的分离可能影响到孩子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和质量,也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健康以及应对生命必要的分离时的能力。

多少年后,也许他们不再记得早年被迫分离的经历,但他们可能会在恋爱关系中感到焦虑,担心伴侣的离开;他们可能会回避亲密感,难以投入到一段亲近的关系中……

他们也许会在一个人的时候感觉到烦躁,难以忍受独处,他们可能在再次面对分离的时候,突然陷入抑郁或绝望......



作为成年人,也许我们都有一个或几个模糊的经验:

当我们的祖父母过世的时候,当我们弄丢了陪伴多年的心爱的物件的时候,当我们离开熟悉的家去外地求学时,当我们和心爱的人身处异地的时候...

我们已经足够成熟,拥有足够的资源和理性的力量去面对这些分离,我们知道“失去了这个”我还拥有其他的东西。但我们也许心头仍旧会浮现出隐约但戳心的难过、失落。

而对于一个脆弱的婴儿来讲,“母亲”是无比渴求且依赖的唯一联结。

当这个联结刚刚开始,还很脆弱的时候,我们不能剥夺它。因为“母亲的离开”,对于婴幼儿来说,意味着爱的链接的切断。

而这个爱的链接,是他们最早年的时候联结到这个世界的唯一通路。



我想,一个足够温柔的社会,是有着更多的体察生命的洞察力的。

它不仅可以看到一些“确诊数字”,不仅可以关照到“医疗资源”,“是否高效”这些显而易见但却冰冷的数据。也能关注到个体的存在和发展。

愿我们的社会,足够温柔

上一篇: 张维扬:生命要的就是纵身一跃的感觉

下一篇: 亚洲存在主义团体学会大湾区教研培训中心正式成立!共创湾区心理健康未来

他们还在看

壹念心理直播 | 与你直接对话,深入探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性心理课堂 | 如何和爱的人谈性说爱?

壹念学校心理测评系统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一部挽救儿童命运的电影《悲伤:婴儿期的致命危险》
时间· 2022-08-02 09:18:09


上世纪70年代,曾有一个记录婴幼儿与母亲分离前后的表现的纪录片,名字叫做:《悲伤:婴儿期的致命危险》(Grief:A Peril In Infancy)。

这些婴儿在和母亲分离之前,拥有这个年龄孩子的常态:对玩具好奇,在被大人逗着玩的时候会咯咯地笑,快乐而灵动的眼神...



同样的几位孩子,在经历与母亲的被迫分离之后,短短一周/几周后,他们仿佛完全变了模样:

“她的眼睛到处搜索,仿佛在寻找着什么,但是没有得到回应,哪怕是和蔼可亲的护工的回应也让她感到低落。最后,她绝望的哀嚎起来,这种绝望的神情很少在这个年纪的孩子中表现出来...”



“她悲伤地趴在床上,把脑袋埋在床面上,护工友好的企图引起她的兴趣。她抬起头,目光呆滞,又很快毫无兴趣地把头落在了小床上。她的木然呆滞的样子让人们想起精神病院的某些成年抑郁病人...”



这些孩子们,在与母亲(养育者)被迫分离之后,都住在了完全满足物质条件生活的医院或收容所里:那里整洁、卫生、食物充足而有营养。

但是,他们都表现出了心理状态的明显变化。

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哀号、搜索,表现的焦虑不安,他们可能会进一步绝望的哭泣,以期能得到回应。

再到后来,他们不会再流泪,任何人都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慢慢失去了对外界世界的好奇,变得呆滞而冷漠。

如果分离时间更久,超过三个月,这种漠然的,仿佛失去了所有生命力的情况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就算之后的养育环境恢复的再好,也很难改变...

纪录片中,称之为“母爱最坏的情况”。

而治疗方法是:“让妈妈尽快回到孩子身边。”

1.母爱最坏的情况

我们经常以各种方式误会着婴幼儿期的生活状态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影响。

也许有人会说:
“孩子这么小,TA什么也不记得了呀,我小的时候也都不记得了。”

 

但实际上,早年,婴幼儿期,那些早已被我们忘记的记忆、感情和体验,恰恰构成了我们未来整个人生的底色:

它影响着。我们是温暖的、还是冷漠的,是积极的、还是退缩的,是安全的、还是焦虑的,甚至说:是有生命力的,还是早已失去了“真正的生命”。

也许有人会说:
“吃饱穿暖能活下来就行呗。我小时候还没这些条件呢,不照样活得好好的。”
但实际上,母婴关系质量是比奶粉质量和衣服纯棉质量重要的多的事情。

与母亲被迫分离,但接受了收容所良好照顾条件的婴幼儿,逐渐变得绝望、漠然的,同时出现更多的发育不良和躯体问题。

然而,在条件并不是很好的监狱里面出生,却能和母亲待在一起的婴幼儿,在监狱里面的护栏上开心的爬来爬去,茁壮的成长。



而当我们去思考,母婴关系质量,思考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氛围是否和谐、母亲的回应是否及时恰当等等之时,最让我们感到担忧的、最严重的情况,就是早期的母婴分离。

在《依恋的形成》这本书里,作者称之为“母爱最坏的情况”“一生的灾难”。

2.母婴分离

给孩子带去了什么?

“一生的灾难”听起来非常严重。早期的母婴分离究竟会对一个孩子乃至他的人生带去什么影响呢?

心理学家鲍尔比曾观察了一批有着长期的婴幼儿期与母亲分离经历的少年。

他们的外在表现不尽相同,有的人乍一看热情而活泼,也有的人离经叛道,有的人学有所成,也有的人偷窃犯罪,有的人急于讨好他人... 但在长时间观察他们之后,发现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似乎都“情感缺乏”。



这是一种更深的融入生命的东西。鲍尔比说“他们甚至对任何人都没有感觉”尽管他们的外在可能由于适应社会规范而表现的截然相反,但是那些难言着的内心深处的东西,却是紧紧闭合的心门。

无论是外界的批评还是友善,仿佛都难以真正触碰到他们。

“仿佛孩子在失去母爱(离开母亲)的那一刻起,心门就彻底关闭了。”

3.麻木的面具的背后,

是痛苦与愤怒的深渊

每一个孩子,都会产生对母亲的渴望(爱意)与不满(愤怒)这两面的感觉。

在婴儿六个月之后,他渐渐可以感受到母亲这个人的存在,并与母亲建立起爱的联结。当母亲不能及时回应他的时候,(这是正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婴儿也会产生恨的感觉,有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坏妈妈”的形象。

但只要这个妈妈还在身边,还会在某些时候提供合适的回应(例如,喂奶,冲婴儿笑),孩子的“坏妈妈”形象就会得到现实的检验和修正。

他也渐渐的可以明白,那些爱的感觉和恨的感觉都源于同一个人身上,因为爱的中和,恨也变得不再那么强烈。他们感受到情感的流动,感受到了另一个“还可以”的人对自己的在意,哪怕它有时候不那么完美,但是那种与人联结乃至与这个世界联结的最初的基石已经有了。



然而,如果在婴儿六个月之后,被迫与母亲长时间分离(几周乃至几个月)。

要么是他与母亲的爱的联结还未建立起来,要么是刚刚建立起来的还比较脆弱的爱的联系,被失去母爱的恨与愤怒所摧毁——即使在母婴被迫分离之前,母亲是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如果分离的时间足够长,愤怒所带来的坏妈妈”的形象无法得到现实的修正,爱的纽带都会因为分离而断裂。

而母婴分离期间,母亲的爱的缺失是很难被陌生的医生或护工替代的——更不要说一位护工需要照顾多名婴儿的情况。

他们有多么渴望爱,就有多么愤怒乃至痛苦,于是那些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生命的基石”的东西碎掉了。他们拒人千里之外,为了保护自己,既不去体验他人的感情也远离自己的感受。冷漠背后是一种模糊的恨与敌意:我既恨“抛弃我”的母亲,也厌恶自己的生命。

4.社会应该努力

避免长期的母婴分离


上面所讲的情况看似极端,也多发于非常长期的母婴分离情况(例如,超过六个月),但是几周的母婴分离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这是为自己的人生建立基石和基础模样的重要几年。

几周的分离可能影响到孩子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和质量,也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健康以及应对生命必要的分离时的能力。

多少年后,也许他们不再记得早年被迫分离的经历,但他们可能会在恋爱关系中感到焦虑,担心伴侣的离开;他们可能会回避亲密感,难以投入到一段亲近的关系中……

他们也许会在一个人的时候感觉到烦躁,难以忍受独处,他们可能在再次面对分离的时候,突然陷入抑郁或绝望......



作为成年人,也许我们都有一个或几个模糊的经验:

当我们的祖父母过世的时候,当我们弄丢了陪伴多年的心爱的物件的时候,当我们离开熟悉的家去外地求学时,当我们和心爱的人身处异地的时候...

我们已经足够成熟,拥有足够的资源和理性的力量去面对这些分离,我们知道“失去了这个”我还拥有其他的东西。但我们也许心头仍旧会浮现出隐约但戳心的难过、失落。

而对于一个脆弱的婴儿来讲,“母亲”是无比渴求且依赖的唯一联结。

当这个联结刚刚开始,还很脆弱的时候,我们不能剥夺它。因为“母亲的离开”,对于婴幼儿来说,意味着爱的链接的切断。

而这个爱的链接,是他们最早年的时候联结到这个世界的唯一通路。



我想,一个足够温柔的社会,是有着更多的体察生命的洞察力的。

它不仅可以看到一些“确诊数字”,不仅可以关照到“医疗资源”,“是否高效”这些显而易见但却冰冷的数据。也能关注到个体的存在和发展。

愿我们的社会,足够温柔